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涛[1,2] Li Tao
机构地区:[1]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湖北武汉430077
出 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66-73,共8页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和经验研究”(22ZDA064)阶段性成果。
摘 要:国家荣誉制度源于宪法,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宪法制度,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对国家荣誉的设立、授予等内容作出了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个体和集体的成就及贡献的认可和表彰。国家荣誉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国家认同、社会激励、自我实现等理论之上,旨在强化政治认同、践行社会价值观、激励社会成员实现自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国家荣誉制度的实践逻辑主要包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以及激发国家人才创造力的内在需求等。国家荣誉制度的本质是国家最高等级的奖励制度,是国家基于宪法规定、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法治原则确保了国家荣誉表彰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积极构建并不断创新发展国家荣誉制度,不仅是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民族力量、引领时代道德风尚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彰显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0.1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