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的机制、类型和限度——现代汉语文学语言观察之二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培浩 帅沁彤 许再佳 陈榕 陈银清 欧阳师哲 袁子诺 林晨滢 郑慧芳 钟晨露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四川文学》2023年第2期188-199,共12页Sichuan Literature

摘  要:引信“反讽”(irony)这一术语,源自希腊喜剧,是一种伴装的愚人角色。“反讽”后来演变成一种常用的修辞格,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文论家将这一术语引入文学批评,使它的含义有所扩大。反讽一般指为了达到特殊的修辞或艺术效果而掩盖或隐藏话语的真实含义。反讽进入文学,带来“反转”的效果,“贵人”般的隐匿。

关 键 词:文论家 德国浪漫主义 文学批评 反讽 希腊喜剧 19世纪初 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术语 

分 类 号:I20[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