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涂良川 TU Liangchuan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出 处:《理论探讨》2024年第3期135-142,共8页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人工智能奇点论研究”(21BZX002)。
摘 要:在技术繁荣与加速发展的时代,直面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紧迫而必要的哲学任务。人工智能作为人以自己的思维理解物、人和意识等存在而创造出来的物体系,其以功能的有效性、智能的类人性和体系的自洽性事实性地统一了思维与存在。人工智能所达到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虽然是通过机械逻辑的可实现、电子逻辑的可控制和“类人逻辑”的可进化来实现的,但是以思维的社会历史性与实践性推进了对思维与存在的认知,并以社会历史性的人的对象化和物体化的方式来统一二者。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工业、技术和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其以技术建构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涵容了对思维与存在的最新理解,并以对思维与存在的最新理解现实感性地统一了思维与存在。虽然我们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还有诸多争论,但是其以技术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方式及其思想效应本身就表明一个事实:技术,特别是实现人思维判断的技术本身正在从根本上推动着我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TP18[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