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靳英帅 张晓凌[1] 王社江[1] 葛俊逸[1,2] 何伟 达娃 谭韵瑶 杨紫衣 Christopher MORGAN 高星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拉萨850000 [4]那曲市文化和旅游局,那曲852000 [5]University of Nevada,Reno 87557,USA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4年第5期1588-1601,共14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1523603);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6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2033,4197738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ZD268、21@WTK001)资助。
摘 要:细石叶技术产品是青藏高原发现最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遗物,代表了早期人类在高原的大规模迁徙.然而,经过系统发掘、具有可靠年代数据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在青藏高原发现较少,高原腹地更为缺乏,这对理解细石叶技术人群在高原大规模迁徙扩散的时间和过程带来了诸多障碍.本文研究报道了青藏高原腹地海拔4600m处新发现的细石叶技术遗址——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技术-类型学分析结果显示,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细石叶的生产主要包括楔形石核和半锥形石核两种技术,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华北地区的细石叶技术特征接近.光释光测年(OSL)和碳十四测年(^(14)C)的结果表明,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的年代为11000~10000a BP.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作为目前青藏高原腹地发现的最早的细石叶技术遗址,为了解拥有细石叶技术的狩猎采集者到达高原腹地的时间及其可能的扩散路线提供了重要信息.另外,通过对整个高原细石叶技术发展的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对比显示,细石叶技术人群迁移进入高原可能与人类对高原的长期占领以及现代藏族人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关 键 词:青藏高原腹地 尼阿底遗址第3地点 细石叶技术 早全新世 高海拔适应
分 类 号:K878[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Q981[历史地理—历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