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乳方结合手法按摩治疗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的疗效评价及可能作用靶点分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史有阳 郑懿 宋晓耘[1] 王瑞[1] 刘胜[1] 周细秋[1] 杨剑锋[2] 郑金洲[3] 

机构地区:[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乳腺外科,上海200000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泌尿外科,上海200000 [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普外二科,上海200000

出  处:《河南外科学杂志》2024年第3期30-36,共7页Henan Journal of Surgery

基  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爱建捐赠项目(AJ024,AJ047);上海市浦东新区卫健委联合攻关项目(PW2022D-15)。

摘  要:目的探讨通乳方结合手法按摩治疗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的效果及可能作用靶点。方法连续纳入2018-06—2020-06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的60例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通乳方组和通乳方联合通乳手法治疗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全身症状、乳汁排泄通畅度、乳房结块大小、淋巴结情况,以及疗效,记录患者的恢复时间。结果通乳方联合通乳手法组患者恢复时间比通乳方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乳方可能通过其13种中药化合物靶向14个致病基因(ESR1、OXT、CCL5、TST、CCL2、IGF1、PLG、SRD5A1、PGR、ICAM1、IL6、SELE、CRP、EGFR)来治疗乳腺炎。β-月桂烯与靶点IGF1形成的对接结构较稳定。结论对于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患者来说,单用通乳方和通乳方联合通乳手法的总体有效率无显著差别,但是联用通乳手法可以显著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具有普遍推广的临床转化价值。同时,通乳方可能通过IGF1、ESR1、OXT、CCL5、TST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实现治疗乳腺炎的作用。

关 键 词: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 通乳方 通乳手法 作用靶点 

分 类 号:R655.8[医药卫生—外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