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桂梅 Zhao Guimei
机构地区:[1]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伦理学研究》2024年第3期67-76,共10页Studies in Ethics
基 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萨特他人问题研究”(HB23ZX00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学界对萨特能否以《存在与虚无》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构建一种本真伦理学持有两种相反的立场,本文倾向于持有一种肯定立场。在萨特那里,意识之成为自在-自为或上帝的基本谋划是贯穿于《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的核心线索之一。其中,意识的基本谋划及其模糊性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出,人自身在最初的实然层面上往往是以失败的、自欺的和非本真的方式实存的模糊性基本状况,但这一基本境况在深层意义上蕴含着某些深厚的道德意味;同时,意识的基本谋划实质上意味着意识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一种化归己有,以便为自身的存在奠定基础。然而,萨特在《伦理学笔记》中强调一种从现象学本体论到以之为基础的伦理学“转变”,即人类必须从其在《存在与虚无》之非本真状态中所进行的以成为自在-自为或上帝为最高价值的基本谋划,“转变”到其在《伦理学笔记》之本真状态中所进行的以自由本身为至高目的伦理学构建,而这根本上关涉到纯粹反思所蕴含的建构性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