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贇 朱柳花 蔡凤婷 陈黎芸 ZHU Yun;ZHU Liuhua;CAI Fengting;CHEN Liyun(Renji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127 China)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200127
出 处:《循证护理》2024年第11期2025-2029,共5页Chinese Evidence-Based Nursing
摘 要: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物理预防方法,包括间歇充气加压(IPC)、逐级加压弹力袜(GCS)和IPC+GCS,对颅脑损伤病人术后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IPC组、GCS组和IPC+GCS组,各30例。于术前24 h和术后24 h、7 d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水平。于术前24 h和术后12 h、24 h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下肢股静脉管径和血液流速。于术前24 h和术后24 h时,采用全自动血液黏度分析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AI)。于术后3、7 d时,统计下肢DVT发生率。结果:术后24 h、7 d时,IPC+GCS组PT、APTT水平高于IPC组和GCS组(P<0.05),FIB、D-D水平低于IPC组和GCS组(P<0.05),IPC组和GC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时,IPC+GCS组下肢股静脉管径和血液流速大于IPC组和GCS组(P<0.05),IPC组下肢股静脉管径和血液流速大于GCS组(P<0.05)。术后24 h时,IPC+GCS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EAI均低于IPC组和GCS组(P<0.05),IPC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EAI低于GCS组(P<0.05)。术后3 d,3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IPC+GCS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IPC组和GCS组(P<0.05),IPC组和GCS组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C与GCS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IPC或GCS更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病人术后凝血功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液流动性,降低下肢血液黏稠度,减少下肢DVT的发生,有利于病人预后。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