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程丙 Cheng Bing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哲学研究》2024年第4期31-41,共11页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及原创性贡献研究”(编号19ZDA01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赶考路视域下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观创新发展研究”(编号2022EKS001)白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象征克罗伊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文本符号。就彼时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总体面相,学界解读的“成分还原”倾向,不同程度地遮蔽了文本中富有生命力的叙事逻辑。首先,以“现实的差别”为“阿基米德点”,通过辩证地分析家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开始从“真正活动着的”现实中考察国家机体总体构成。其次,立足现实本位的理论地平,在解蔽黑格尔“行进的神”的过程中,马克思厘清作为“国家的材料”的广大民众与制度、主权、行政、立法等国家存在要素的内在耦合性,尝试性地建构国家治理总体方案。最后,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限度,马克思以出离传统的扬弃自觉追问国家制度的谜底,提出“真正的民主制”构想,以期创设克服国家异化的未来国家总体形态。由此,回归文本语境以梳理马克思思想叙事内在自洽的逻辑形态,能够更加合理地揭开马克思国家观出场的总体面相。
关 键 词: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国家观 克罗伊茨纳赫时期
分 类 号:A8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