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潘务正[1] Pan Wuzheng
机构地区:[1]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出 处:《文学遗产》2024年第3期137-148,共12页
基 金: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桐城派杜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GXXT-2020-029)阶段性成果。
摘 要:钱澄之以“感应”说沟通易学与诗学。诗学感物说由来已久,但于感物之过程并未明言,钱氏以易学“同类相感”为基础,视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诗人性情与外物相遇,感而成诗。《周易》重“时”,感应的发生有特定的时世与处所;诗“感而成音”,处在明清易代之际,钱氏主张诗歌抒发悲愤之情,反对作温厚和平之调。释《易》之“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时,钱氏将工夫看作感,自然获得的回报视为应,提倡作诗是苦吟与顿悟的结合。感应没有距离的限制,在瞬间完成,由是钱氏重视诗歌表现的本色,不讳言经典诗作的质率无文。钱氏以易学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发展传统的诗学感物说,纠正明清之际诗坛的弊端,力图为诗歌的发展找到一条康庄大道。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