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晓丹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国际汉学》2024年第3期149-149,共1页International Sinology
摘 要:荷兰与中国的直接接触可追溯至17世纪初,400多年的中荷交往在荷兰文献中留下了大量有关中荷贸易、文学、艺术等的丰富记载,构建起荷兰有关中国的多维度形象。由莱顿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荣誉教授伊维德(Wilt L.Idema)所编的《荷兰的中国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Chinese Studies in the Netherlands:Past,Present and Future)一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研究在荷兰的发轫、进展、现状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此书共分十章,即由十篇论文组成,由荷兰中国研究相关领域的九位翘楚操刀撰写。其中伊维德对荷兰的中国学历史进行了综述并分述了各章内容概要。包乐史(Leonard Blussé)回溯了莱顿大学的早期汉学家(1854-1911)。田海(Barend ter Haar)接续包乐史所做的历史概述,描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荷兰的中国研究状况,接着他另开一章,以许理和(Erik Zürcher,1928-2008)为论述中心,继续对荷兰汉学的发展进行编年式考察。莱顿大学中国语言学教授司马翎(Rint Sybesma)回溯了荷兰汉语语言学的历史,并论及荷兰中国语言学的最新进展。莱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教授彭柯(Frank N.Pieke)分析了当代中国研究在荷兰缺失的原因及最新进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7.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