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金烨欣
机构地区:[1]厦门理工学院
出 处:《美术观察》2024年第6期33-47,共15页Art Observation
摘 要:春秋战国之际,魏国继承并发展了晋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在金银错工艺上取得显著成就。魏都安邑、大梁的工官造作形制完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梁制”金银错,影响了周边的三晋故地,包括中山与韩、赵两国。河南辉县固围村墓群所出的“魏风式”金银错青铜器独具特色,运用点、线、面装饰手法的动物风格图像与南方“楚风式”金银错并行,影响持续到秦汉时代。中山国受魏国影响明显,河北平山墓群出土的暗纹陶及金银错器物和装饰手法也与魏国相似,暗示出它与魏的渊源,很有可能中山墓葬中的这些器物都是魏所生产的。相比之下,韩、赵两国的金银错青铜器出土相对少,且时代或早或晚,精美程度略逊于魏国。山西长治分水岭墓群发掘显示,虽墓规模不大,随葬品却异常精美,反映出墓主政治地位与随葬品之间的反差。进而认为,墓群族属可能是晋人后裔,而非韩人或赵人,即地理位置属于赵、韩,但墓属晋。本文通过对三晋故地出土金银错青铜器的观察,改变了以往学界对“所出即所属”的机械认识,很好地反映和体现了当时工艺互鉴与氏族迁徙的艺术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