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纪言蓉
机构地区:[1]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
出 处:《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24年第16期39-41,共3页Legality Vision
摘 要:不作为犯罪成立与否的关键在于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这是我国刑法理论界的共识。对于不作为义务的来源,我国理论界提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分别为形式义务说、实质义务说以及道德扩展说。这三种学说在刑法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从形式到实质,再到二者相互统一的趋势。此外,社会公德所要求承担的义务并非不作为义务的来源。这是因为社会公德所强调的义务更多的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而并非刑法意义上的作为义务。然而,在特定场景下,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所倡导的义务可以视为刑法领域中不作为义务的来源。这体现了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联,在特定情况下,道德义务可以转化为法律义务。总体而言,不作为犯罪义务的来源问题是一个涉及刑法、道德和社会公德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审视和理解这个问题,以期在确保司法公正、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充分保障个人权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7.1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