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旭 Wang Xu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4期87-94,共8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摘 要:在早期海德格尔思想发展过程中,基督教的终末论起了重要作用。在海德格尔1920/1921年《宗教现象学导论》讲稿中,保罗的源初终末经验被形式化为向终结存在,而在《存在与时间》中,这一经验又转变成向死而在的生存结构。在转变的过程中,希望这一终末论核心内容作为“基督教神学的残余”被悬搁了。本文试图从被悬搁的希望出发,探讨《存在与时间》中向死而在的此在是否有希望以及能有何种意义上的希望。通过《宗教现象学导论》和《存在与时间》的对比阅读,隐秘的本真希望浮出了水面。然而,在向死而在中,充实盈满的存在这一存在意义缩进了存在之无中,形成了结构上的裂痕,导致本真的希望无法被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举出两种意义上的希望一一对可能性的激情,以充实盈满的存在为基础、善的可能性为视域的生存结构,并指出,向死而在的结构裂痕可以依靠“对可能性的激情”来补足,但“对可能性的激情”本身并不足以定义希望,希望总是对善的可能性的激情和期待,并指向他者。在此意义上,向死而在的结构是无法容纳作为生存结构的希望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1.4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