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共情力:理论阐释、生成机理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4

Empathy in ldeological Education: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ement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侯勇 柯增金 Hou Yong;Ke Zengjin

机构地区:[1]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出  处:《思想教育研究》2024年第5期33-40,共8页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论”(项目编号:22FKSB028)阶段成果。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共情力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力、亲和力和吸引力等效应的重要范畴,包含情感、认知和行为等要素,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共情力既着眼于个体思想发展,以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过程为对象,也着眼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实现主体内外化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共情力生成有深厚的认识根源、社会根源和实践根源,其运行过程既表现为“信息传递—感知接收—表达反馈”,也表现为“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行为外化”,体现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一体互促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共情力,需要创新教育者的话语表达,实现以情动人;凝聚价值共识,实现入情入理;在主体间推进共情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 共情力 思想与行为 价值共识 以情感人 

分 类 号:G641[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