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传金 季灵运[2] 朱良玉[2] 许才军[1] 赵超英[3] Zhong LU 王庆良[2]
机构地区:[1]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430079 [2]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 [3]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安710054 [4]Roy M.Huffington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Dallas,TX 75025,USA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4年第6期1845-1862,共18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30101、42074007、4210406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50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3-JC-QN-0292)资助;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子专题项目(2019QZKK0901)。
摘 要:青藏高原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受高海拔、高寒气候等因素的限制,以地面观测站为代表的传统大地测量监测较为困难,因此至今青藏高原的高空间分辨率地壳形变场尚未精确测定. InSAR技术不受地面观测条件限制,能够获得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的地壳形变场,在青藏高原地壳形变监测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利用2014~2020年的Sentinel-1卫星SAR数据,计算了青藏高原升降轨InSAR形变场,测量精度约为3mm/a.在此基础上,融合InSAR与GNSS数据,获取了覆盖青藏高原的千米分辨率三维地壳形变场和应变率场.通过球面小波多尺度分析,将三维形变场分解出不同波长的形变,其中波长小于110km的形变主要来自断层运动、震后形变和其他非构造形变,大于110km的形变主要来自大范围的构造运动.研究结果显示,高原中部地区呈现大范围下沉,而喜马拉雅弧地区则呈现明显隆升,这表明青藏高原可能已经停止了整体隆升并进入了局部坍塌阶段.此外,不同空间尺度的三维形变场表明,青藏高原在短波长变形中表现为非连续形变,在长波长中则表现为连续形变.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调节青藏高原块体变形模型和连续变形模型之间的争议.
关 键 词:青藏高原 INSAR GNSS 三维形变 形变模型
分 类 号:P227[天文地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0.9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