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辛有仪 刘抒婷 XIN Youyi;LIU Shuting
机构地区:[1]湘潭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2]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出 处:《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30-142,共13页Journal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科研项目“市域社会治理视域下西部基层公共安全法律体系研究”(20SFB4021);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不追究刑事责任制度研究”(XSP2023FXC172)。
摘 要:防卫不适时这一概念能够区分防卫行为与单纯的犯罪行为,厘清其范围对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理论和实务中存在将形式上符合防卫不适时的情形认定为假想防卫或防卫过当的做法,这容易导致防卫不适时与这二者在概念上的混淆,因此亟须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教义学原理,重新廓清防卫不适时的范围。一是结合事实认识错误理论,严格区分防卫不适时与假想防卫,明确假想防卫仅指行为人对不法侵害是否存在产生认识错误而实施“防卫”的情形,而将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时或者已经结束后行为人误认为不法侵害正在进行而实施“防卫”的情形归入防卫不适时的范围。二是通过完善防卫不适时的内在驱动理念,综观限缩传统通说所认定的防卫不适时范围的必要性,以防卫不适时的特征为对照范本,结合“量的防卫过当”理论,将事中的反击行为与事后的追击行为整体评价为一体化防卫行为的情形排除于事后防卫之外,以限缩防卫不适时的范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108.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