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徐生权 夏春祥[2] 孙希洋 Xu Shengquan
机构地区:[1]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2]世新大学口语传播暨社群媒体学系 [3]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23年第6期73-81,共9页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基 金:上海社会科学院2022年度院招标课题“智能科技在劝服传播中的应用研究”的资助成果;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复杂背景下传播学科中的物质转向研究”(20YJC860034)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人类修辞自始就是一种象征活动,无论是口语修辞、书面修辞,还是视觉修辞,实际上都将意图负载在象征符号之上,以期获得对他人的劝服或者认同。但当进入数字时代之后,程序修辞作为一种新修辞术的出现,打破了修辞的象征性。其劝服的实现,主要是诉诸于“程序省略推理法”,程序设定好了一系列的规则,而省略掉程序执行的某种后果,用户看似主动地操控,实际上是在填补程序系统中缺失的逻辑闭环。这种通过规则的创设以及动态模型的构建实现的劝服,也进一步限缩了修辞受众的能动性空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修辞手段的程序也愈发地作为一种修辞的“准主体”介入到修辞活动之中,一种后人类的修辞也在发韧之中。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2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