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杜柏桦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 处:《传媒论坛》2024年第10期31-35,共5页Media Forum
摘 要:基于微博话题“大学生发疯”的焦点小组访谈记录,针对访谈内容预设的“线上高娱乐性”到受访者访谈结果默认的“线下高抗争性”的差异译码过程,以及受访者认为“自身不会受到影响、不会参与”的认知偏差,探讨社交媒体中大学生群体基于现实的社会风险感知,在面对和消解与自身高相关度的严肃性话题而产生的“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和新特征。研究认为,大学生群体的抗争缺乏明确诉求能指,为多元化的理解与话语策略转化提供了可行语义空间。当场景切换时,受访者会根据场景的风险感知进行利己式的译码,从而导致面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第三人效果的现象。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