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丰收”到“丰收之后”:论“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的“幸福生活”想象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颜汇成 宋瑷均 

机构地区:[1]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出  处:《电影新作》2024年第2期94-101,共8页New Film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以来山西农村电影放映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9CZS080)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十七年”电影的叙事格局里,伴随着城市话语的极度弱化,乡村话语自然得到了史无前例地张扬与凸显,农村题材影片现实地承担起在银幕上建构和想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为人们描画出值得追寻的乡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鼓励并引导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正如1953年的影片《丰收》和1964年的影片《丰收之后》的片名所显示的那样,1950年代的影片着力于“物质性话语”的叙事建构,以农业大丰收作为农村幸福生活的基本表征,以物质激励或诱惑作为故事中人物的行动因。与之相比,1960年代的农村现实题材影片则逐渐脱离物质性话语,向精神/信念领域跃进,通过突显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场景中的“人”的重要性,而将其行为中所体现的社会主义崇高精神品质推举为幸福感的核心要义。

关 键 词:“十七年”电影 乡村幸福生活 乡村精神 叙事 

分 类 号:J909.2[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K27[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