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霞绍晖[1]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出 处:《巴蜀史志》2024年第2期81-87,共7页
摘 要:巴蜀小学的发展历史,与中国学术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学术的发展,总体上是围绕解经展开的。汉代是巴蜀学术融于官学的重要阶段,也是巴蜀小学的形成时期。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化的高峰,虽因科举取士重在明经与诗赋,导致“尔雅束高阁”,但巴蜀地区仍然出现了一批影响很大的小学著作。如李商隐到蜀地为官,作《蜀尔雅》;宋勾中正领衔作《雍熙广韵》,协助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杨朴作《礼部韵括遗》;李从周作《字通》;许奕作《九经直音》;李焘作《说文解字五音韵谱》等。这可看做巴蜀小学的发展期。元明之际,巴蜀地区长期战乱,学术不振,但仍有小学著述问世,如元陈元吉作《韵海》,牟应龙作《五经音考》,明杨慎古音系列、六书系列等。这一时期可看作巴蜀小学式微期。入清以后,巴蜀小学迎来高峰期,大家云集,著作蜂出。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存佚小学著述,有近100多种,其数量之大,超过以往所有朝代之总和。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