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崔平 Cui Ping
机构地区:[1]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出 处:《江海学刊》2024年第4期34-41,共8页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
摘 要: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两种态度,即保守地以哲学史为依归和浪漫地拒绝哲学史而崇信独立创新,有无引注是二者区别的直接形式。虽然它们都能找到为自己辩护的哲学认识经验,但真理却隐藏在丛杂的经验背后而把它们修正为某种特殊条件限制下的相对真理,否定二者存在权利的当然性和它们之间互相殊死对立的态度。在以问题为切入口而为简单空洞的创新意向补足问答逻辑的筹划之后,哲学史与哲学创新之间的关系不再抽象地单纯聚焦于作为认识结果的历史的和可能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深入到一切知识都必然具有的特定认识过程之中。具体说就是,如果哲学史与问答逻辑相容,那么就说明问题的解决处于哲学史的某种包围之中,“接着说”是其必然为学形态;如果不相容,那么就说明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对哲学史封闭,“对着说”便是其自然为学形态。问答逻辑对哲学史的封闭表现为内容封闭、方法封闭和逻辑封闭。因此,做引注哲学还是无注哲学,不是可以主观选择的,而是一个为具体认识任务所蕴含的问答逻辑以及哲学的历史发展面貌所注定的命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