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建筑学院,福建漳州363105 [2]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 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24年第4期25-35,共11页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基 金: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厦门市社会科学院资助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厦社科研[2024]D06号);2024年度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LX24313027)。
摘 要: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五社联动”为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然而现有“五社联动”的研究多聚焦于治理主体的组织协作,鲜有对其治理场域的空间进行探索,尤其忽视对传统历史空间闲置困境与活化需求的应用研究。为此,本研究以“五社联动”为研究视角,以厦门市田洋村“爱拼食堂”乡村传统空间活化利用为研究个案,探究古厝活化与共治共享过程,揭示基层治理中服务项目何以有效的空间逻辑。研究发现,“爱拼食堂”的古厝空间实践过程可解构为修缮与改造、重构与再生、共治与共享三个阶段,分别映射空间生成、空间利用和空间治理三个层次,其实质是以古厝活化为跳板,跃向更高维度的社区共治共享。研究认为,“爱拼食堂”的运作蕴含场所逻辑、联动逻辑和主体逻辑,三重逻辑在空间实践过程中交织于一体,共同促成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有效。其中,场所是基础,创造治理环境;主体是动力,注入基层活力;联动是路径,汇聚多方力量。这样“五社联动”下的古厝空间活化构建了“物质—社会—文化”的三重空间框架,丰富和深化了空间理论在社区治理研究方面的应用,为乡村社区的内生治理提供理论启示与实务经验。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