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林颖[1,2] 谢杭萍 LIN Ying;XIE Hangping
机构地区:[1]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2]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117
出 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99-110,共12页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关于加强两岸新媒体合作传播研究”(FJ2021Z025)。
摘 要: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技术哲学“物体间性”的新思考,提供了从机体、认知、感受三个层面重新理解“人—物”关系的可能:机体层面,智能技术物通过聚合机制产生了拟仿人体感知、行动反馈以及自我演化的生机性,消弭了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绝对边界;认知层面,智能技术物的生机性和物质活力使其成为人类的“伴侣物种”,改变了技术客体化的偏狭观念,形成了一种具有生成性、动态性的物质过程认识论;感受层面,跨越物种的“情动”使人与物的情感关系经过二阶分化不断适配彼此的尺度,最终延伸了交流的媒介化逻辑,生成“人—物”关系的内置连接。物体间性逻辑激活了“物活力”与存在秩序的张力,勾勒出“物”的能动性向度,推动了“人—物”关系的认识论更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