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书磊[1] Sun Shulei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学遗产》2024年第4期155-169,共15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戏曲稿抄本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ZD267);国家社会基金重点项目目“稿抄本明清戏曲叙录与研究”(项目编号18AZW009)阶段性成果。
摘 要:南戏《牧羊记》现存较完整的版本是清咸丰八年(1858)宝善堂本,其底本的形成至迟在明初,底本内容的原创则在元末《琵琶记》创作之前。宝善堂本杂元代原创、明初改编和明清昆曲演出的诸多信息。通过对南戏《牧羊记》现存文献流变的考察,发现南戏主要通过叙事的折子戏化、曲唱的清唱化、曲体的格律化和念白的苏白化等方式实现其从南戏体制向昆曲艺术的演变。宝善堂本所体现的基于行当应工而对剧情的选择性扬弃是南戏的昆曲折子戏化的关键路径,对曲唱的清唱化、曲体的格律化处理是南戏借助雅化走向昆曲舞台的重要原则,念白的苏白化是南戏经雅化后扎根民间的有效手段。南戏昆曲化的高潮在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乾隆至咸丰年间仍有余绪。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3.2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