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盐经济与中国早期西南边疆的形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出  处:《新华文摘》2024年第14期163-163,共1页

摘  要:王瑰在《盐业史研究》2024年第1期撰文指出,铜矿和井盐是西南地区最具优势的大宗矿产资源,其早期开发形成了若干个铜盐经济圈。战国时期,因蜀多铜而缺盐、巴富盐而少铜,形成了巴蜀铜盐经济圈,巴蜀因此加快了交融进程,在文化上逐渐形成了“巴蜀同囿”的格局。秦并巴蜀后,带来了以严道铜山为中心的巴蜀铜矿大开发。李冰通广都盐井后,蜀地食盐很快就实现了自给。因此,巴蜀铜盐经济圈中巴盐蜀铜的空间互补结构,逐渐转化为蜀地铜盐内核的四周辐射结构。秦汉利用蜀地铜盐经济的财力支撑,开通西南夷。西南夷地区存在多个铜盐经济圈,其中最重要的有金沙江南的“滇一夜郎”、金沙江北的“邛都一定”,以及横跨黔西北、滇东北的“南广一堂琅”铜盐经济圈,都有效促进了西南夷地区的文明进程。汉开西南夷后,强有力地控制了这些地区,大力挖掘其铜盐经济潜力,从内部获取经营西南夷的力量,也让这些地方几乎成了汉文化的生根之地。经过汉代包括蜀汉的长期经营,今滇东地区和安宁河谷地区形成了新的经营基地,维系了两晋南北朝数百年间中国腹地政权对西南边疆的名义统治。在铜盐经济开发的过程中,铜盐经济逐步推动西南边疆由表及里地形成。

关 键 词:经济圈 西南夷 经济潜力 矿产资源 铜盐 西南边疆 盐业史研究 战国时期 

分 类 号:F124[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