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熊一 炎冰[3] Xiong Yi;Yan Bing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哲学学院 [2]扬州大学招生办公室 [3]扬州大学商学院,扬州225127
出 处:《学海》2024年第4期16-24,共9页Academia Bimestri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晚期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基本范式”(项目号:18BZX006);扬州大学校教改课题“后疫情时代高校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YZUJX2021—D3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有关马克思“晚年笔记”与“两大发现”之间的内在贯通性联系,多年来缺乏令人信服的深入思考。作为哲学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作为经济学范畴的剩余价值学说始终是交织互渗、浑然一体的,二者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前者系奠基于社会物质生活之上的总体式认知整个人类社会本质及其历史变革的科学方法,即“宏观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后者为通过当下资本社会中生产关系的结构性剖析,在穿透各种颠倒的经济关系假象与祛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光环之后,再现了特定历史情境下资本社会的历史本质,即“微观历史唯物主义镜像”。而“晚年笔记”中含渗的“历史认知的科学辩证法”实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形态”,其内容特质体现为关系实在与矛盾思维相结合、人类一般与民族特殊相交织、逻辑统摄与实证研究相统一、历史过往与当下走势相贯通。基于此,既能从理论上彰明作为整体统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贯通性,也可在实践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依凭。
分 类 号:A81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B03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1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