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胡莹[1] 刘颖育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广东510275

出  处:《地方财政研究》2024年第5期13-20,95,共9页Sub National Fiscal Research

基  金: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实现共同富裕的意识形态功能研究”(22YJC710073);2024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顶目“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研究”(GD24YMK09)。

摘  要: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具象化载体。在财政政策的杠杆效应撬动下,产业变革主导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壮大,形成螺旋上升的“财政—产业—生产力—财政”可持续反馈循环。根据马克思财政资金循环公式,高质量产业供给体系和大规模市场有效需求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面,财政政策发挥“组合拳”效能解决自身“不可能三角”问题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供需“双轮”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驱动作用。政府应根据新质生产力内生发展规律出台组合式政策:在实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兼顾宏观税负稳中有降,提高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供给和需求;采用“紧财政补贴”结构性财政支出政策,精准施策刺激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未来产业积蓄创新动能,逐级梯次转型升级成新质生产力;合理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对冲政策风险和成本,提升财政政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效率和质量。

关 键 词:财政政策 新质生产力 理论机制 实践路径 

分 类 号:F812[经济管理—财政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