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朱进东 Zhu Jindong
机构地区:[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24年第7期31-41,共11页Social Science Front
摘 要:文章论述了165年来国外马克思《大纲》的发现、传播、阐释及其意义。苏联梁赞诺夫在1923年发现这个文本并主持编辑梅加1(MGA1)。德文第一版《大纲》(1939—1941)艰难问世,德文第二版出版于1953年,为此后各译本的母版。迄今为止,马克思《大纲》已有22种语言全译本,共有32个不同版本,全译本在全世界发行总量已逾50万册。日语本为第一个外语译本(1958—1965),1973年出版英译本。罗斯多尔斯基为《大纲》阐释先驱。1960至1980年代,《大纲》阐释先后出现两次高潮,内容涉及欧洲学者对其重要性的定位、对无视《大纲》的批判、《大纲》阐释的巨大飞跃之作、对它的评注、对其中的现代性等理论的挖掘以及《大纲》与《资本论》极具魅力的关系。1970年代关注的焦点为:两个英译本译者对《大纲》的定位、旧有解读模式遭遇挑战、对它的黑格尔式诠释及从现象学角度的解读。《大纲》经过1990年代的低谷徘徊后,21世纪迎来峰回路转。《大纲》出版和阐释的意义在于:有些阐释者常常将马克思和黑格尔联系在一起,客观上促使我们去思考两位哲学家思想上的关系;消解了“两个马克思”即“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对立的神话;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大纲》与后现代的相关性。
关 键 词:马克思 《大纲》 《资本论》 梁赞诺夫 罗斯多尔斯基 阐释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