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葛洲子 Ge Zhouzi
机构地区:[1]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4年第6期27-41,共15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五代北宋时期禅宗传法的空间扩展”(19XJC730001);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宋金时期禅宗传法地理研究”(21SZYB1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魏晋隋唐交通与文学图考”(18ZDA247)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五代以降,禅宗传法呈现出各地多头并弘之势。提取灯录等文献中的禅师数量及传法时空信息,运用历史地理学方法可以动态、系统展示五代北宋时期禅宗僧团传法的空间分布,复原禅宗传法的地理进程。由此进一步归纳五代和北宋两个时期禅宗传法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可以发现:唐末五代时期,各个僧团受到不同政治势力的护持,各自的化区与政治边界趋向一致,南北政权交界的山南东道地区成为此时僧团往来迁徙的枢纽所在;进入北宋以后,由于禅宗寺院官选住持制度的推广,禅师开法地点多变,各个僧团传法呈现出高度空间流动性。不过,在纷繁复杂的传法播迁现象背后,还是可以看到两浙路成为各个僧团流向的交汇之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