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石润民 蓝江[2,3] Shi Runmin;Lan Jiang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3]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 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4年第7期54-62,共9页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摘 要:人工智能影像的出现使得影像与情感的关系进入新阶段,以假乱真的“AI复活”让智能影像具有了真正的具身情动性。影像的最初意义即与死后生命有关,它们通过替代原初的在场产生情感影响。从本雅明阐发的影像剥离灵韵之后的情感功能,到德里达思考的影像中的“幽灵”带来的情感困惑,促使我们思考影像为情感赋能的价值与风险。德勒兹的“控制社会”论则揭示了影像在与技术-资本逻辑的装配中,成为社会控制装置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情境。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平台的批量生产可能使智能影像成为一种新型的情感商品,从而让公众陷入“压抑性反升华”机制下的情感异化。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回归主体逻辑,避免资本逻辑对智能影像技术的盲目使用,重新生成影像与人之间的触动关系,引导公众认清智能影像为情感赋能的积极潜能与消极限度。
分 类 号:J905[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TP18[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