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崇军[1] 贾哲 汤阳 李发荣[4] 李向日[1] 林瑞超[1]
机构地区:[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品质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02488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102488 [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4]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 处:《环球中医药》2024年第8期1602-1606,共5页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0475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益性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507004);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8ZX09735005);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人才引进项目(ZXKT21027);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CI2021A04208)。
摘 要:有毒中药“毒—效”关系和转化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药研发和临床应用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识毒、用毒、控毒、解毒皆是中药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毒—效”关系也一直是研究者的研究焦点和难点。中药“毒—效”特征均属于中药的基本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健康机体本身是一个稳态的平衡体,笔者认为大多数中药毒性的本质也是针对特定靶点的一种强调节活性效应,而造成“毒—效”差异的根本在于药物的强活性调节对机体本身状态的影响程度差异。因此,结合前期的研究思路和进展,作者提出了建立一套基于临床综合征—成分为衔接、中药“毒—效”联系和转化为切入点的中药毒性研究思路和模式。中药毒性未来的研究应该结合现代生物信息和分子生物技术,基于临床真实环境筛选和确认能够反映中药“毒—效”相关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考察其在“毒—效”不同生物效应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水平,系统完善不同中药毒性的个性化评价体系,进而为中药炮制、配伍减毒增(存)效药性理论的完善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9.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