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根据地“民办公助”农田水利建设模式的形成(1944—1949)  

The Formation of the"Private Public Assistance"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Model in the North China Base Area(1944-1949)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浩溟 吕志茹[1] Zhang Haoming;Lv Zhiru

机构地区:[1]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保定071002

出  处:《党史研究与教学》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CPC Hist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海河流域水利建设的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研究”(22BDJ07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民办公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农田水利的建设模式,在华北根据地时期就已开始探索。追根溯源,该模式是在“组织起来”与大生产运动的导向下,对既往水利建设中资力不足、旧俗制约等问题的深切反思中提出的。在根据地政府制度、经济、思想多措并举的作用下,该模式逐渐得到基层群众的认可,并在工程准备、资力筹集与工程实施等方面凝练出了多条准则,形成了一套“民”与“公”相结合的新实践机制,即“民众为主、政府帮助”。这一模式促进了农田水利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乡村社会水利建设秩序的变革,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华北乡村社会变迁的多维面相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形成逻辑。

关 键 词:“民办公助” 农田水利 社会变迁 

分 类 号:K269[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