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昭“无迹论”:话语建构及真实的书圣意义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强[1,2]  Lia Wei

机构地区:[1]四川美术学院 [2]四川美术学院世界实验书法高等研究中心 [3]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出  处:《美术大观》2024年第7期32-38,共7页Art Panorama

基  金:法国国家科研署(ANR)2023年度项目:“重构书法史:以中古摩崖石刻与金石学接受史为对象”(项目编号:ANR-23-CE54-0001)。

摘  要:从40余件四山刻石全部被视作郑道昭亲笔所为的书迹,到只有30余件,乃至于10余件被认为是郑道昭笔迹的论争之中走出来,笔者以为其实并没有一件作品是郑道昭亲笔书写的,这种现象可称作“无迹论”。那么,没有真迹的主持者郑道昭是否还具有“书圣”的意义呢?笔者认为恰恰相反,通过书刊行为,其将一座座山峦改变本来的意义(图1~图4),反而凸显出郑道昭真实的作用。这是可以对应现当代艺术之中的“大地艺术”“观念艺术”的思想层面创作判断。同时,这又是别于西方艺术纯粹的视觉张力的中国式的艺术方式。在此意义上,郑道昭创造了一种书法的新样式、新方法,也作出了对于书法史的真实变革。就此而言,对他的“北方书圣”判断才是恰当的。

关 键 词:郑道昭 无迹论 话语 建构 书圣 意义 

分 类 号:J292.1[艺术—美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