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潘沁 靳书君 PAN Qin;JIN Shu-jun
机构地区:[1]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 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36-44,共9页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汉译概念史研究(1899—1949)”(19BKS001)。
摘 要:在发生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史,集中凝练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转变之后五年中原创概念的发生过程。从1844年开始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历时三年在社会历史论域原创了本体论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使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物质生活条件”“人的对象性存在”“人们的存在”等表述,以至定型为“社会存在”概念,表达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并将“物质活动方式”的表述厘定为“生产方式”,指称人的生命活动方式,界定了社会存在最重要的内容。为了分析人的社会存在,他们又历时四年原创了社会分析的结构性概念。马克思把物质交往关系作为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初始关系划分出来,先后用“物质的生活关系”“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生产的社会关系”等表述,直至提炼出“生产关系”概念;恩格斯则把“市民社会”比拟为“人工大厦基础”,进而表述为“交往形式的总和”,并与马克思一起提炼出“(经济)基础”概念。进而,逐步扬弃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商品话语,历时五年初创了劳动力商品概念,展露最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表达人的社会存在现实样态和主体本质辩证发展的旨向性概念。
分 类 号:A81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3.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