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日本专修大学经济学部 [2]清华大学哲学系
出 处:《国外理论动态》2024年第3期43-50,共8页Foreign Theoretical Trends
基 金: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式国家现代化的哲学思考”(22JJD72002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日本市民社会理论形成于二战时期,高岛善哉等第一代市民社会派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经济伦理”,将“意识”理论与经济过程分开予以讨论。1960年代左右,望月清司等学者基于“马克思研究”,从经济活动的过程出发,将市民社会理解为由分工和交换形成的体系。进入1980年代后,山之内靖等人通过对“个人所有制”理论的批判来抨击市民社会理论,通过诉诸于自觉的市民意识变革,重新将市民社会概念从经济过程中剥离出去。这一理论倾向在1990年代左右演变为三元结构的市民社会理论,认为市民社会是独立于经济和政治的领域,起到了调节经济和政治的作用。这种脱离经济过程的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与德国的市民社会理论有相似之处,其过于理想化的缺陷更加凸显了望月清司等人以“马克思研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价值。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