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苏晓波[1]
机构地区:[1]美国俄勒冈大学地理系
出 处:《旅游学刊》2024年第8期1-1,共1页Tourism Tribune
摘 要:长期以来,旅游被认为是一种推动发展的经济活动,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本期笔谈以作为方法的旅游为出发点,重新认识流动世界里面的人与人以及人与地方的动态关系,分析人们如何在当今高度流动的世界中体验旅游生活方式,以及伴随旅游生活方式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旅游作为方法意味着不局限于短暂离开惯常空间去其他地方获得新体验,更重要的是强调旅游在组织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塑造“这里”和“那里”紧密联系的生活实践,彰显时时刻刻的流动与变化。也就是说,旅游不仅仅是一个研究对象,也不仅仅是一个以休闲游憩为核心的行业,而是包含一个认知流动世界的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可以探索“这里”与“那里”、旅行与停泊、包容与排斥之间的协商和冲突。正如很多社会科学学者指出,旅游代表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尤其是获得特别待遇(privileged)的缩影,所以通过旅游可以清晰探寻日常生活如何变化或者延续。需要指出的是,旅游生活方式不受限于旅游目的地的时间与空间,它已经深深扎根于“这里”的日常生活。通过改变日常生活的时间或者空间关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个人在“这里”或“那里”或者“路上”如何重构熟悉和差异。当下的中国已迈入小康社会,旅游已然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缩影。鉴于旅游日益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就“作为方法的旅游”开展前沿性讨论,丰富旅游学科的内涵。本期6篇笔谈以旅游为出发点,从抽象到具体,内容包括探讨和分析旅行过程中确立旅行者自身的存在意义、旅游对称性、以自己为出发点研究旅游现象、旅游视角下的地缘政治、旅游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方法以及旅游推动减贫,以期引发更广泛深入的讨论,助力旅游学科建设。
关 键 词:旅游学科 旅游目的地 居民日常生活 小康社会 社会科学学者 减贫 休闲游憩 地缘政治
分 类 号:F592[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F597.12[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D822.371.2[政治法律—政治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9.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