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孙强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200031
出 处:《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24年第4期463-466,共4页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摘 要:20世纪初,实验小鼠遗传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毛色作为肉眼可辨的表型特征,在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本专栏上期《近交系小鼠培育及其背后的故事》中提到的第一个近交系小鼠DBA就是根据3个隐性纯合毛色基因位点选育而来的。除了DBA小鼠,之后培育的C3H、CBA和C57等近交系小鼠也都利用了各自不同的毛色特征,在繁育过程中进行品系的识别和区分[1]。在分子生物学技术出现之前,毛色是用于区分不同品系小鼠的最主要依据。即便在当下,我们仍习惯以毛色来区分不同小鼠,如常用的白化小鼠BALB/c、FVB和ICR,纯黑色的C57BL/6,以及鼠灰色(也称野生色)的CBA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28.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