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伍骥 郑超 杜俊杰 WU Ji;ZHENG Chao;DU Jun-jie(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Air Force Medical Center,Air Force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36,China)
机构地区:[1]空军军医大学空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北京100036
出 处:《中国骨伤》2024年第8期743-745,共3页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基 金:军队医学创新工程重点项目(编号:18CXZ018)。
摘 要:脊柱融合的理念源始于关节融合技术,即用不动的关节来替代随活动而疼痛的关节。脊柱融合与骨折愈合不同,前者是通过特定的外科技术和材料来实现骨组织终身生物性连接,让“链条式脊柱“变成“柱式脊柱”(并非理想的生理模式脊柱),达到治疗部分脊柱疾病的目的。1脊柱融合手术的发展简史脊柱融合技术从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13年了,算得上骨科领域中的“百年外科技术”。ALBEE[1]和HIBBS[2]率先使用脊柱融合技术于脊柱结核等感染性脊柱疾病的治疗。在取得初期临床效果后,发现术后脊柱的融合率不高、假关节形成、疾病难以控制、需要长时间卧床或石膏固定、患者依从性差、并发症高、翻修率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