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韬
机构地区:[1]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出 处:《江汉论坛》2024年第9期56-61,共6页
基 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农地代际性抛荒与耦合治理研究”(AHSKQ2021D198)。
摘 要:行政问责和政治问责是国家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行政问责向政治问责的不断转变,我国强问责的体系与态势已经形成,并产生了常态化的治理效应。这不仅有效地遏制了政府官员在风险应对或国家重大政策执行上的避责行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但是,随着政治问责的普遍运用,强问责效应也产生了某种结构性悖论:在风险应对或重大政策执行中,一旦完成目标任务的预期具有高不确定性,则问责越强,官员越有可能寻求“反授权”、“不作为”、“寻找替罪羊”和隐藏信息等避责行为。同时,强问责也不断消解常规性工作中“一票否决制”行政问责的正效应和“竞争锦标赛”的效率激励。这主要是由风险应对或重大政策执行成效的不确定性、目标管理导向的“一刀切”和基层权责的不对等所导致的。因此,要化解强问责效应的结构性悖论,就应明确政治问责与行政问责的范畴、精细化责任区分与追究机制、优化基层权责结构、健全容错与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治理效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