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发生与形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出  处:《新华文摘》2024年第17期163-163,共1页

摘  要:李金花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4年第3期撰文指出,1919年到1949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发生与形成阶段,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基本理论形态和问题空间。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三次变更,即从“唯物史观”到“唯物辩证法”再到“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哲学基础的变更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意涵和形态上。具体来说,研究者在接受了唯物史观后,讨论了“基础构造”与“表面构造”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之后,研究者通过批判“镜子式”“照相式”两种反映论,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确立了文学反映论的“列宁主义”方向,强调以“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指导文学创作。再之后,着重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特性。比如文学以形象反映现实、塑造典型、揭露本质,文学与现实构成审美反映关系,文学反映现实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其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阐释,使该理论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综合性创新一一不仅是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更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阐释与中国社会现实、文艺现实相结合的结果,也促进了新媒体时代和市场经济语境下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新思考。

关 键 词:文学反映论 反映现实 表面构造 市场经济语境 唯物辩证法 中国社会现实 基础构造 文学创作 

分 类 号:I206[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