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赵艳秋 Zhao Yanqiu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 处:《粤海风》2024年第4期21-29,共9页
摘 要:自1907年《黑衣教士》首次从日文转译到中国以来,契诃夫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已经有一百余年,这期间经历了中国学者对其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解读与诠释。本文希望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爬梳,从思想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三个维度探讨契诃夫作品在中国诠释的演变历程。从思想性来看,契诃夫的作品最初被解读为具有悲观主义色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学者逐渐认识到其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怀。艺术性维度上,对契诃夫作品的阐述经历了由写实主义到抒情主义,最终向现代主义演变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为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激发了中国文学观念与艺术表现手法的革新。文化性方面,契诃夫的创作在中国经历了从异质他者到文化桥梁的转变,继而成为中国文学精神家园的一部分,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