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 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年第8期153-160,共8页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 金: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创意类课程整合与广告传播教材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070030);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国本土品牌文化塑造与国家形象传播——《品牌文化与传播》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LJY202294497107)的研究成果。
摘 要:在数字时代的媒介实践范式下,新消费缘何产生、消费实践规则如何重构等成为核心议题。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深度媒介化社会凸显的媒介“可供性”推动了媒介化消费的生成,与之相对的媒介“可操作性”重塑了媒介化消费的实践规则。媒介化消费实践规则的重塑基于数字媒介构建的新情境,消费者通过“可操作性”介入“情境”,并进行驯化博弈。在人本主义立场下,消费者或可在驯化的基础上,根据反驯化的成因、效果等因素,充分利用数字媒介的“可操作性”能动地重新驯化媒介技术,从被动到主动接受媒介建构的逻辑,争夺人与技术关系中的主动权,正视“驯化”,拒斥“反驯化”,审思“去驯化”,进行“再驯化”,从而突破媒介化消费情境的迷局,使技术与消费更好地服务于人本身,而不是被技术与消费异化。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