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劉屹 Liu Yi
机构地区:[1]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出 处:《文史》2024年第2期79-100,共22页
基 金: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佛教‘末法思想’的歷史學研究”(19AZS015)階段性成果。
摘 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漢學界在研究中國古代宗教時,習慣於用基督教的Eschatology (漢譯“終末論”或“末世論”),或Messiah (漢譯“彌賽亞”或“救世主”)等概念,比附中國中古時期佛教與道教經常論及的天地毁滅、人民死亡、神靈救世的末日想象。近年來,已有部分國外學者反思這種將東西方宗教表面相似的觀念作直接比附的做法,但國内學界對此問題尚欠缺深入思考。本文首先從印度佛教的宇宙論入手,勾勒出印度佛教宇宙論對道教劫期説的影響。强調中古時期的佛教與道教,都是秉持宇宙周期循環往復的時間觀,這種宇宙論模式本無所謂世界的“終末”;只有秉持直綫、單向歷史發展觀的西方宗教,才存在“終末論”。其次,揭示出中國本土傳統思想對於佛教宇宙論的影響與改造問題。印度佛教宇宙論原本認爲天地周期性毁滅與人類道德水準高下之間並不存在關聯性,但中國本土思想一貫强調“道德性災異觀”,六朝前期的道教直接將宇宙劫災的發生與人類的道德水準緊密關聯。這種思維模式甚至反過來又影響到六朝後期一度流行的中國撰述佛典。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8.2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