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崔玉青 冯四洲 CUI Yuqing;FENG Sizhou(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lood and Health,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for Blood Diseases,Haihe Laboratory of Cell Ecosystem,Institute of Hematology&Blood Diseases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ianjin 300020,China)
机构地区:[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天津300020 [2]天津医学健康研究院.
出 处:《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4年第5期613-619,共7页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基 金: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21JCZDJC01170);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1-I2M-1-017,2021-I2M-B-080);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创新基金(HH22KYZX0036)。
摘 要: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是恶性血液病(HM)患者接受化/放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最重要的死亡原因,约有80%以上的HM患者化/放疗后出现粒缺伴发热。这类患者中约有11%~38%发生血流感染(BSI)[1];死亡率可高达12%~42%[2]。HM患者粒缺期发生感染时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通常只表现为发热。早期对粒缺伴发热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及时进行经验性抗菌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本文拟就粒缺伴发热HM患者发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耐药菌感染及不良预后风险评估、如何选择初始经验治疗方案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的粒缺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长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