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国语”诗论建构及其缺失  

The Construction and Deficiency of “National Language” poetics in the 1920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邬非非 Wu Feifei

机构地区:[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出  处:《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国语运动与中国新诗构建研究(1917-1937)”(23YJC751033)。

摘  要:“国语”概念在新诗领域的引入为白话诗诗学理论构建提供了言说角度和思维方式。胡适作为中国现代白话诗的较早实验者,以“国语”为基点建立起中国新诗诗学理论初始模型,并引领了一众诗论者从“白话”“自由”“平民”“写实”等角度思考诗论建设。初期“国语”诗论的模式化构建引起了一些批评和不满。一些诗人及评论家意识到以“国语”构建新诗理论的局限和缺失,这为日后重新阐释“国语”,引导新诗理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关 键 词:“国语” 新诗理论 体系建构 缺失 

分 类 号:I207.25[文学—中国文学] K26[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