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4年第10期3149-3161,共13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8016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75056);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江淮气象联合基金项目(2208085UQ10);国家民用航天计划项目(D040305);风云卫星应用先行计划项目(FY-APP-ZX-2023.02);中国气象局创新发展专项项目(CXFZ2024J048);中国气象局“智能网格气候预测”创新团队项目(CMA2024QN06)资助。
摘 要:作为热带海气耦合年际变率的最主要模态,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对西北太平洋区域的热带气旋(TC)活动有显著影响.2018年和2021年均为拉尼娜(La Nina)衰减年,但这两年夏季(6~8月)西北太平洋TC活动却呈现出显著差异.2018年夏季TC活动异常活跃,共生成18个TC,较常年同期(11个)明显偏多,TC生成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中东部.而2021年夏季仅生成9个TC,且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西北太平洋西部.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夏季TC生成源地的大尺度环境场、热带海洋热力条件和低频振荡活动等特征,揭示了这两年处于相似的La Nina衰减年背景下,西北太平洋TC活动却显著不同的可能原因.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模(IOBM)2017/2018年冬季转为冷海温距平,并持续至2018年夏季;同时太平洋经向模(PMM)也一直维持正位相,导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北,季风槽向东延伸,有利于西北太平洋TC生成和发展;此外2018年夏季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位于5~6位相的日数偏多近150%,也为TC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而2021年IOBM 3月迅速转正且维持至夏季,PMM则从1月转为负位相并维持到夏季;同时MJO在第2~3位相停滞长达47天,此时对流中心位于海洋性大陆西部,不利于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可见,尽管处于相似的La Nina衰减年背景下,2018年和2021年春夏季IOBM和PMM演变以及MJO活动的不同是导致2018年和2021年夏季西北太平洋TC活动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其中IOBM和MJO活动异常的贡献较PMM更为重要.
关 键 词:热带气旋(TC) La Nina事件 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模(IOBM) 太平洋经向模(PMM) 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季风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