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郑齐[1] 杜松[1] 于峥[1] ZHENG Qi;DU Song;YU Zheng
机构地区:[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出 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年第10期1625-1629,共5页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ZS039)。
摘 要:中医学对中风病最早记载可上溯至《黄帝内经》,中风病诊疗理论的源流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从《黄帝内经》时期至宋以前为泛论风病阶段,提出了中风病名,初步形成体虚邪中的病机理论及五脏中风诊疗理论架构。宋金元时期是病机凝练阶段,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一改汉唐以来外风所中之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明代是理论整合阶段,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其一是以真中类中为纲,其二是集成整合,其三是对金元医家内伤中风理论的延伸。清代是补充完善阶段,在继承历代学术成就基础上,内风学说得以发展。从清末到当代是汇通发展阶段,清末医家开启了用西医理论汇通中医传统中风诊疗理论的先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风病诊疗理论在不断整合继承历代学术成就基础上,借鉴运用现代医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