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珊 Li Shan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 处:《山东社会科学》2024年第9期101-113,共13页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华工与一战研究”(项目编号:18@ZH03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以工代兵”的方式加入协约国,为中国参加战后和会奠定了基础。英、法来华招工及华工赴欧初期,由于中国处于中立国地位,有关华工的报道多见于在华出版的英文报纸,中文报纸则较少提及。1917年中国对德绝交及正式对德宣战以后,中文报纸介绍旅欧华工的文章渐多,及至一战结束之际,蔡元培率先提出“劳工神圣”的口号,新闻界大力褒扬华工在欧洲战场的功绩。自1918年底大批旅欧华工被遣返回国起,报纸关注的焦点由华工贡献转向华工安置问题,报界言论倾向于将部分流落在城市的归国华工视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忧”。与此同时,因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而陆续回国的东线华工,则被北洋政府视为传播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危险”分子。政府对旅俄华工的严加防范,以及国内舆论对俄国革命的陌生和误解,促使报纸对归国华工的报道倾向在同情与恐惧之间游移。一战前后,中英文报纸对旅欧华工的报道及对华工观感的变化,既受到一战战局、战争善后、俄国革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亦无法脱出一战前后国内政情起伏、南北和战等内部因素的勾连。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3.1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