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 处:《中国编辑》2024年第9期75-81,共7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策略研究”(22&ZD313)阶段性成果。
摘 要:“立象尽意”“观象取意”一直被视为中华文明言说交流的重要表征,而浮沉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历程的各式文明意象亦成为中华文明言说的媒介符码、民族意识的媒介装置与文明生命的时空铭刻。意象内蓄着民族的生存认知、精神气质,而以“意象”进行交流、传播又显化着中华民族“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象中,意在言外”的独特传播思维与取向。中国意象与西方符号互为参照,与西方符号学不同,中国意象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情感本位上,强调以情化象、以情制象,超越表层的符码信息而进入到主体的意志层面,使符码更具情感力和传播力。可以说,中华文明意象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承载与象征,是文明与民族气质的自我表征,以意象言说的“立象尽意”方式也贯彻在中华民族交流交往的生活实践中。因而,将传统意象话语与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当下建构中国自主传播学知识体系,彰显中国传播学的自主性话语具有重要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16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