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国家学”的译介脉络与思想内涵  

The Translation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the Theory of the State"in Modern China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鸿 

机构地区:[1]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出  处:《天津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154-164,共11页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末民初的‘文明史学’研究”(项目号:21CZS04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学”著作的译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以三部翻译著作为代表。其一是以伯伦知理的《国家学》为代表,这是近代中国最早接触到的系统性“国家学”著作,促成了德国式国家观念在晚清思想界的迅速崛起。其二是以克鲁泡特金的《国家论》为代表,呈现的是无政府主义的国家理念,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国家问题的反思与探索。其三是以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为代表,带来了理解国家问题的阶级视野,为后五四时期革命实践的推进奠定了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这三部“国家学”著作与清末民初的思想演变相呼应,可以为我们理解晚清以来的思想变迁,特别是“国家”观念的演变,提供一种脉络性的视野。

关 键 词:国家学 国家 国家主义 无政府主义 阶级 

分 类 号:K25[历史地理—历史学] H059[历史地理—中国史] D03[语言文字—语言学] D091[政治法律—政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